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返回首页
 首页  工美简介 协会章程 理事单位 行业资讯 工美史话 理论探索 艺术名家 珍品赏析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热门新闻
1 甑上气腾秋意暖:重阳日里品南通大糕的民俗长...
2 转发|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做好2025年...
3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
4 关于申报2022—2024年度江苏省工艺美术...
5 南通市装裱艺术云展厅上线 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6 6月15日!华豫之门全国海选鉴宝活动,走进江...
7 关于申报2022—2024年度江苏省工艺美术...
8 五月风 | 南通市装裱艺术新人新作展暨南通装...
 
行业资讯 返回上级  
甑上气腾秋意暖:重阳日里品南通大糕的民俗长韵
时间: 2025-10-29     次数: 44     作者: 刘春辉

    长江尾闾与黄海交汇处的南通,当重阳的金风掠过城郊稻田,老甑里升腾的蒸糕热气,便成了这个敬老佳节最暖心的符号。南通人唤年糕为“大糕”,这枚浸润着江海灵气的米食,早已超越“民以食为天”的果腹之需,在重阳登高、敬老的传统里,凝结成代代相传的民俗记忆。


    重阳蒸大糕,是南通人对节气的敬畏,更是对长辈的心意。清代竹枝词曾描南通备糕的盛景:“村村都向磨房跑,米麦车推或担挑。磨屑归来忙整夜,麦蒸馒头米蒸糕”,这般忙碌在重阳前后更添深意 ——人们要赶在佳节前蒸好新糕,既应和“重阳登高”的习俗,又借“糕”与“高”的谐音,为家中长辈送上“步步高升、健康长寿”的祝福。从筛选饱满的晚糯稻,到晾晒时把控秋阳的烈度,再到碓米屑时掌握力道的轻重,每道工序都藏着对长辈的细致心意。蒸糕的那天,土灶边的身影总最热闹。灶膛里的柴火要选干透的桑树枝,火苗舔着锅底,映得灶前的人脸庞通红。束雪兵的徒弟杨金亮蒸糕时,他的母亲总在一旁守着,“粉要撒匀,一层不能太厚,不然中间蒸不透”,说着就伸手帮他抚平糕粉表面,指尖的老茧蹭过米粉,留下细密的纹路。蒸笼盖掀开的瞬间最让人期待,白雾裹着浓甜“腾”地漫上来,瞬间裹住凑上前的孩子。他们踮着脚盼着第一块热糕,指尖刚捏稳,就匆匆蘸点白糖塞进嘴里软糯的糕体带着热气,烫得直咧嘴跺脚,那股香甜却让人紧紧含着,半分也不愿吐。海门制糕师傅志兵深谙此道:“蒸糕前的搓擦糕粉程度和时间关系到糕的质量,反复擦得越久,蒸出来的糕就越好上口,韧性足、有口味”,而灶堂里柴火的明暗交替,更需凭经验拿捏,只为让长辈咬下时,能尝到最软糯的秋之甘甜。 


    独特的工具与技法,让重阳大糕更显节令温度。蒸糕用的“甑”或圆或方,内壁刻着“福寿”“祥云”的花纹,暗合重阳敬老的寓意;水沸后架上“蒸隔”,再以新晒的稻草“蒸垫”密捂锅沿,让蒸汽带着草木清香渗入糕体。分糕时不用刀而用新棉线,轻轻一勒便整齐分离,既保全糕的完整,又暗喻“绵长福寿”的美好期许。这些手艺经由束雪兵这样的传承人传给巩夫和、刘华、杨金亮等徒弟,在师徒相授中,将重阳制糕的温情一并延续。 

重阳大糕的灵魂,藏在“敬”与“情”的民俗密码里。南通人讲究“重阳吃糕,如同登高”,既借节令美食呼应“避灾祈福”的古老传统,又将对长辈的孝心融入其中——晚辈会把刚蒸好的大糕切成小块,双手递到长辈面前,软糯的口感里满是牵挂。更动人的是“隔壁送糕,一递一遭”的习俗,重阳前后,邻里间互赠新蒸的大糕,尤其会给独居老人多送一份,不必贵重却情意绵长,完美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处世之道。这份温暖在公益行动中愈发醇厚,束雪兵每年重阳都会带着徒弟,将刚出锅的大糕送到孤寡老人手中,热气腾腾的糕点,成了连接人心的情感纽带。


当重阳的晨光洒在晒谷场,当老甑再次升腾起白色蒸汽,南通大糕便在秋意里苏醒。它是“九九重阳,久久长寿” 的节令标记,是“民以食为天”的生存智慧,更是“代代孝亲”的文化密码。这枚甜糯的糕点里,藏着南通人的重阳情结,也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向往——长辈如秋菊般康健,日子如糕般香甜,孝心如糕名般节节绵长。然而,这浸润重阳温情的民俗正面临传承之困。农村拆迁让土灶渐少,年轻一代不愿接手繁琐技艺,曾经“重阳家家蒸糕”的盛景日渐稀疏。幸有匠人坚守,束雪兵收集的老蒸笼、灶神画像等物件,以及媒体对重阳制糕的持续报道,为这项非遗技艺注入生机。正如民俗研究中“节气饮食承载文化记忆”的论述,南通重阳大糕的存续,实则是敬老传统的延续。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南通工艺美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学田南苑36栋103室 苏ICP备1306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