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返回首页
 首页  工美简介 协会章程 理事单位 行业资讯 工美史话 理论探索 艺术名家 珍品赏析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热门新闻
1 蓝印花开哈尔滨
2 活动|国韵共鉴,掇菁撷华。匠心筑梦,再续华章...
3 资讯 | 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系列讲...
4 关于举办第二届江苏(南通)工艺美术“金菊奖”...
5 关于报送高级工艺美术师申报纸质材料的通知
6 南通扎染博物馆藏品征集公告
7 2023年度南通市工艺美术师中级职称评审工...
8 搭建非遗时尚延展之桥,开启校企课程融合之门
 
工美史话 返回上级  
海门知青文艺宣传队老照片
时间: 2015-01-17     次数: 5550     作者: 黄建栋 黄建文

  

□ 黄建栋  黄建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通一支支以知青为主力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活跃于乡村,成为农村知青和农民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海门四甲公社知青文艺宣传队就是活跃在江海平原的一支文艺队伍。

这张海门四甲知青宣传队的老照片摄于1974123日,距今已经40年了,是参加海门知青汇演之后拍的纪念照,照片的第一排是宣传队的器乐手,乐器有扬琴、笛子、二胡、琵琶、吉他、手风琴等,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乐手们做出在舞台上演奏乐曲的动作。照片中女生穿的是演出服,男生则统一身着当时的“时装”涤卡中山装,他们面带微笑留下了那段美好的、值得珍藏的记忆。他们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南通,也有海门、三厂、四甲的,为了响应毛主席“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走到了一起。

知青文艺宣传队的建立有其历史背景。19721220日,福建省莆田县小学教师、下乡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大胆“告御状”,反映知青生活困难。1973425日,毛主席亲笔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427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研究落实毛泽东的复信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南通知识青年(尤其是插队知青)的政治、经济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投亲靠友的知青享受到了建房材料平价或现金补助,口粮不够的知青给予补足差额到每月38斤商品粮(供应大米)。一些优秀知青被吸收入党、批准参军、推荐上大学。在解决了知青生活问题之后,为鼓励知青们扎根农村,1974年海门县决定举办全县知青文艺汇演,四甲公社知青文艺宣传队在这一形势下组建起来。

四甲知青宣传队的集中活动时间在197410月下旬到12月初,当时正值农忙时节,四甲公社党委很重视,建立了领导组,由一位党委副书记主管,有宣传委员、知青办干部、新闻干事、小学老师等参与,创作组负责人是公社新闻干事,还有小学教师许老师、工人文艺爱好者王老师等。

第一次会议动员,领导组和创作组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传达县里的文件,确定了组稿的范围,分配了每人的创作题材或内容,并要求在10月底前交初稿。于是我们开始自己编写文艺演出材料,有快板剧、说唱、三句半等,知青许乃平、黄建栋等当年参加了区文化站、县文化馆的写作培训。在上世纪70年代初,县文化馆举办小戏创作学习班,由姚忠瑞、庄宝森二位老师指导,集中了十几个能够写写表演唱、对口词的业余作者,许乃平、黄建栋两人多次参加,这次他们选入宣传队的创作小组,发挥了写作特长,编写了不少知青和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

初稿完成后,在审稿的时候有一段小插曲,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凭着多年党的教育,我们听惯了这样一句话:“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由此衍生出一句台词:“我们和新中国一起诞生,我们在红旗下茁壮成长。”有一位公社干部对此置疑:你们知青怎么能与伟大、神圣的新中国相提并论。一时间会场气氛显得有点凝重。当时的公社新闻干事周世康(四甲公社路西大队知青,现任江苏省记协主席)为此解释道:这里的“我们”并非指个别的人,作为这一代知青的主体成员“老三届”,他们恰逢出生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后几年间,“一起诞生”的用词从时间概念和造句修辞上讲是可以说得通的。

接下来就是排练。说是知识青年,其实下乡时大多只是一些初中没读全的十几岁孩子(如今称为未成年人),上过高中的极少,又干了几年农活,以前课堂上学的东西大多已还给老师了。所以宣传队员们的文化知识肤浅,文艺细胞贫乏,五音不全,肢体僵硬,有的人连普通话也说不好。幸亏公社配备两名指导老师精心组织、悉心辅导、以身示教、全程参与,编、导、演各个环节一把抓。知青演员认真学习、反复排练,总算凑成了一台戏。共十几个节目:锣鼓词、三句半、说唱、独唱、小合唱、琵琶独奏、民乐小合奏等,有一个小时多。这些节目在四甲镇多次演出,获得广大农民好评。其中黄建文编写的“锣鼓词”和黄建栋编词王老师编曲的“说唱”,这两个节目参加了海门县的知青文艺汇演。“锣鼓词”由四人表演,分别手持锣、鼓、铙、钹敲打上场,每人念一句台词做一个动作,4人组成一个造型,如此反复810个回合。台词多是紧跟形势的标语口号,朗朗上口,欢快热闹,此节目成为了全县汇演的开场戏。“说唱”内容反映知青参加生产劳动和维护集体财产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表演形式包括朗诵、旁白、领唱、小组唱。音乐编配由王老师谱曲,使用了评弹风格的小调,清新委婉,悦耳动听,在当时样板戏流行、革命歌曲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可谓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为了给演出增色,这个“说唱”及其它节目剧本油印后上报海门县知青文艺汇演组织机构。公社出资置办了手风琴、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和女生的演出服装,男生则统一身着当时的“时装”涤卡中山装。

插队知青没有固定收入,公社拨专款给予每人每天1元的误工补助,这已经高于当时当地多数生产队强劳力一天的劳动所得。最后一个节目就是合影及聚餐,时间在1974123日。活动的费用是每人28角几分。相片一共拍了两张,一张有乐器,另一张没有,参与者可选其一,照片每人6角,2元多是聚餐费。当时一斤鲜猪肉0.75元,一个肉包子才0.06元,四甲中学寄宿生一个月菜金6元,可见这每人2元多的晚餐有多么“奢侈”。由于供电不正常,四甲镇整条街道漆黑一片、寒风瑟瑟,但知青们的心情却阳光灿烂,因为在全县的汇演中赢得了荣誉。

1975年以后,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在知青中招工或照顾返城,我们也在1979年搭上知青全体大回城的末班车,告别农业生产第一线。照片上的大多数人后来未曾见面,如今大家步入老年,可能相逢不相识了。

我们虽已步入老年,然而我们的共和国则依然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我们要携手儿女孙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共同迈向民族复兴之路,共同筑起中国崛起之梦。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南通工艺美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学田南苑36栋103室 苏ICP备1306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