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返回首页
 首页  工美简介 协会章程 理事单位 行业资讯 工美史话 理论探索 艺术名家 珍品赏析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学会专场
  理事单位
  培训专栏
  单位推荐
  理论探索
 热门新闻
1 沉痛哀悼|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陈加国
2 蓝印花开哈尔滨
3 活动|国韵共鉴,掇菁撷华。匠心筑梦,再续华章...
4 资讯 | 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系列讲...
5 关于举办第二届江苏(南通)工艺美术“金菊奖”...
6 关于报送高级工艺美术师申报纸质材料的通知
7 南通扎染博物馆藏品征集公告
8 2023年度南通市工艺美术师中级职称评审工...
 
理论探索 返回上级  
浅谈南通彩锦绣艺术的源起及发展
时间: 2018-08-20     次数: 1284     作者: 王旭华

 南通彩锦绣属现代刺绣品,是对传统刺绣艺术的一次创新,是现代苏绣的重要分支,它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于1965年在继承民间“点彩”和“纳锦”传统针法以及传统戳纱绣基础上的创新绣种,其以“点彩”与“纳锦两种绣法组成,工艺特点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灵活运用点彩、纳锦针法以及染、衬钉、盘等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南通彩锦绣艺术的源起及发展进行梳理从而为彩锦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彩锦绣艺术产生背景

1.1地域文化——奠基

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因涨沙冲积成洲,南通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自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辛亥革命后,改通州为南通县。1983年,撤销南通地区,设立南通市。南通地处于江海交汇之处,位于长江北岸,历史上历经几次沙洲并陆的沧桑演变,至 20 世纪初,滨江临海的境域格局才基本确定。南通僻处东南一隅,为江北最南端,与江南隔江相望。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南北文化兼而有之的“南风北韵”的文化特色。南通地域这种既外向而又内敛、开放而又固守的区域文化特色为彩锦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1.2传统产业——依托

历史上的南通便拥有“鱼盐之利,木棉之数,甲于他郡”之美誉,盛产棉花和土布。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著名南通籍爱国实业家张謇“衣被苍生”思想的规划和推动下,先是筹资建造大生纱厂,发展民族纺织工业;继而集资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围海垦田,种植棉花;再者创办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培养纺织专门人才;另外还引进人才,创办女工传习所,发展纺织衍生产业。这些举措,使南通的纺织实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使之一跃成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至 20 世纪末,纺织业已是南通市最有特色的传统产业,也是南通的支柱产业之一。南通刺绣坐拥地利之便,与纺织业发展齐头并进。

1.3重视教育——传承

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深感于祖国孱弱的悲痛,从强国的观念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经济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父教育,母实业。并在其文稿《谢参观南通者之启示》对此做了综合的阐述:“以为举事必先启民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张謇躬身践行他的实业教育理论。一生先后创建了一百多所学校,包括基础教育、专门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囊括之广,门类之丰前所未有。而张謇于1914 年创建的南通县女红传习所,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不仅把我国的刺绣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里程同时也对南通刺绣业后续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彩锦绣艺术的基础及源起

2.1彩锦绣艺术的基础

“点彩”与“纳锦”都是传统民间刺绣针法,其历史悠久,在汉代马王堆出土的“铺绒绣锦”似乎已经具备了后来的纳锦针法的特征。 在绢纱罗网的底料上,通过有规律的反复运针,斜格向上一格成“点彩”,上下、左右或斜方向的运针数格成“纳锦”。“点彩”它针距极短,每针形成一个彩色绣点,它通过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绣制过程,通过无数个集聚紧密、色彩变幻的绣点组成装饰面。

纳锦,也称戳纱,传统苏绣的一种,北方名为纳绣。绣时须按格式数眼、创意格式绣制。首先数眼绣制成一个基本的单位纹样,然后,通过条理与反复的排列,绣满轮廓线内的装饰面。用色依花样顺序进行,内深外浅或外深内浅均可。传统纳锦纹样变化较多,常用的有芭斗纹、桂花纹、水浪针等。由于受绣地材料罗眼网格的制约,纳锦纹样几何化的形态,成为其主要的艺术特征。

“沈绣”,又名仿真绣、美术绣,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由沈寿创立,也因沈寿而得名,属于“苏绣”的重要分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近代“苏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苏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沈绣在20073月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系近代刺绣艺术家杨守玉于20 世纪30年代在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授教时始创。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这种针法摆脱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而是不拘教条,运用看似杂乱的直斜、横斜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逐次的手法表现画面,酷似西画的素描手法,给人以“乱”中见形,神秘异趣的艺术感受。

绒绣,亦名“绒线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绣品浑厚庄重、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风格独特。基本针法与我国传统的打点绣针法(又名戳纱)相同,后来通过绒绣艺术家们改进创新,把绒绣与国内优秀的刺绣传统相结合。

2.2彩锦绣艺术的构思源起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在文革过程中曾中断3年,于1972年恢复重建,当时宁覃所长赴各处参访取经,在湖南长沙看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古代刺绣,其中覆盖在棺木之上的汉代“铺绒绣锦”残片,由于针法形式与“纳锦”十分相似,他异常兴奋。回来后,更加坚定了利用传统民间刺绣针法进行创新的决心,并从“点彩”、“纳锦”的称谓中各取一字,为研究所的创新刺绣品种命名,“彩锦绣”因此而得名。彩锦绣之“彩锦”二字,准确生动的涵盖了此工艺用色及绣法上的妙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上对彩锦绣的注释:彩锦绣是在继承传统戳纱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品种,以“点彩”与“纳锦”两种绣法组成,其工艺特点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灵活运用点彩和纳锦针法以及染、衬、钉、盘等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作品具有简洁、明快、华美、装饰性浓郁的艺术特色.

3. 彩锦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3.1彩锦绣艺术的兴起——60年代

   3.1.1彩锦绣艺术诞生的二大基石

六十年代彩锦绣艺术的兴起的二大基石就是张謇 1914 年创建的南通县女红传习所和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创办。

女红传习所开办于 1914 年,沈寿任所长。1938 年,由于日寇的侵占而停办;1944 年,张吴女红传习所兴办,沿袭了女红传习所的传统,直至新中国成立。教育的兴办对南通六十年代彩锦绣的形成功不可没,师徒传承的教学模式,为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彩锦绣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创办于 1959 年,可以称之谓“彩锦绣诞生的摇篮”,是一个专门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与生产的单位,它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汇聚工艺美术人才,调拨工艺美术研究所需材料,同时拥有自己的材料基地,尤其是色线,可以根据画稿的要求染制色线,为彩锦绣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这些外部条件客观上为彩锦绣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2彩锦绣艺术诞生的思想基础

积极探索、融合传统、勇于创新是彩锦绣艺术诞生的思想基础,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彩锦绣初创期,宁覃所长根据当时国家轻工业发展的需要、本土的技术资源优势和研究所的现状,急于寻求刺绣行业的突破。由此,研究所不仅委派相关人员去各地采访取经、进修求学,还责成相关研究人员革新传统工艺手法,请专家来所举办专题讲座,使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彩锦绣研制者在思想观念和艺术修养等方面得到提升。通过长期的探索,1963 年,终于有给人耳目一新的《竹林溪鹅》的绣品问世。这幅作品是原女红传习所学员、老艺人张元芳把摄影作品的光影、色彩表现与我国传统民间刺绣的“点彩”结合起来,其特点是点彩针法多层次运用。画面以绿色为基调,却如西方点彩派的绘画,运用各种绿色色系的彩点,把画面点缀得青翠迷人。多种淡雅丝线的运用把远处竹林表现得犹如薄雾轻烟的笼罩,略微倾斜的竹节,被恰到好处的安插在渐渐横格向上的彩点肌理中,整幅画面浸浴在万绿丛中,一切搭配得分外的静谧和谐,成为现代彩锦绣的开山之作。而1966 年,曹国秀、王玉桐制作的彩锦绣《蕉香季节》以点彩和纳锦为主体针法标志着真正意义的彩锦绣时代的到来。

 3.2彩锦绣艺术的成熟——70--80年代

   3.2.1彩锦绣艺术作品贴近时代

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美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深入生活,是艺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彩锦绣艺术亦不例外,它的内容不同于传统刺绣,彩锦绣的题材多选择现成的美术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经过研究所人员的不断探索,70 年代初,成功绣制《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为祖国放军马》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

3.2.2彩锦绣艺术作品风格日趋成熟

随着彩锦绣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这同时也标志着彩锦绣这一艺术风格已自成一体,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彩锦绣非常注重画稿的质量以及工艺的设计,形式美感是彩锦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画稿的质量是彩锦绣艺术作品的基础,工艺设计与刺绣的工艺再创造就彩锦绣艺术的灵魂,只有高质量的画稿配合上别有特色的工艺设计才能完整地彰显彩锦绣的艺术特色;其次,彩锦绣艺术作品所采用的材质非常丰富,刺绣艺术语言的追求和工艺手段的探索都是立足于材料之上,不同艺术效果的生成来源于对材料的选择上。在彩锦绣壁挂的研制过程中,还根据作品的内容和绣制的要求,灵活地使用棉、麻、布帛,丰富了材质素材。另外在制作工艺上,还吸收了其它艺术的手法(如贴、喷涂、缀、填),再者就是衬底,平绣品种的底料为不透明,彩锦绣的底料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状态,巧妙的利用材料半透明的特征,一切从表现效果出发突显其艺术特色;最后,彩锦绣在造型语言上由于受到经纬交织的工艺局限,形成的图案多数具有直线几何纹特色,在以点、线、面造型的二维空间中,创造出意向化的平面形象。不刻意追求具象的真实,追求简洁的造型语言和适度的夸张变形。用具象的、大块的几何图像组成抽象和象征的形式表达作品的主题,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3.3彩锦绣艺术的低谷——90年代

   南通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同样影响着彩锦绣的发展。其中市场经济的冲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解体成为了彩锦绣艺术走向低谷的最后一根稻草。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人民生活情趣的变化,这就要求彩锦绣紧跟时代步伐,从形式和内容上要有所突破,适应市场需求,使彩锦绣作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增加实用性、扩大使用范围。但在该阶段由于创作观念上的滞后尽管也有精品呈现,如《海市蜃楼》、《华夏雄风图》等精品的呈现,但从总体上来讲彩锦绣艺术作品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下滑的趋势。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这个彩锦绣艺术的孕育地,同时也是彩锦绣艺术走向低谷的“最后一根稻草”。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组织较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学、研、销配套齐全,在九十年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时代,是靠单生产,无单不能生产,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最终形成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经济效益下滑、消费团体流失、彩锦绣市场萎缩,组织机构消失,人员为重谋生计,设计人员各奔东西,绣工改行,最终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步走向解体,从而导致彩锦绣艺术走向低谷。

3.4彩锦绣艺术再次起航——21世纪

3.4.1非遗成功申请——机遇与挑战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趋提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诸多层级,最高层级的追求是文化性和精神性的。”而彩锦绣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0 6 月,彩锦绣被列入第二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 9 月,彩锦绣又被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的成功申请为彩锦绣艺术在新世纪的再次起航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对彩锦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才能在新世纪实现彩锦绣艺术的再次腾飞。

3.4.2高等教育加入——合作与发展

   目前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南通彩锦绣的唯一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王建华女士,先后师从老艺人张元芳、曹国秀,曾参与和独立承担了《长城万里图》、《敦煌之梦》、《高原胜境图》、《华夏雄风图》等多幅大型作品的指导绣制。2010年,王建华应邀在南京艺术学院开设刺绣专业课程,将彩锦绣带进大学,目前,南艺已经将“南通彩锦绣的学习与传承”确立为染织专业的一项长期教学及科研项目。同时,黄培中也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大师工作室,并先后担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南大学服装学院、南通大学、江苏工程学院外聘教师,在教学与学术层面推动彩锦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工艺传承上,王建华女士先后无偿带徒10余人,在她的言传身教下,葛话晴、常竞文、王旭华 等徒弟均已学有所成。

4.结语

   习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欣赏文艺作品是人民群众主要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一,也是构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彩锦绣作为苏绣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上个世纪的源起及发展历程值得回顾与反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彩锦绣艺术如何在新世纪迎接机遇与挑战实现再次起航将是每一个彩锦绣创作者所要关注重要问题。

5.参考文献:

[1]刘志远.南通彩锦绣的发展与传承[J].文艺争鸣,2008,(9)

[2]陈佐.彩锦情愫.绚丽的文化世界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537

[3]陈佐.繁花似锦的南通彩锦绣[J].浙江工艺美术,1992(4):12

[4]张晓颖.苏绣艺术特点浅析[J].东南文化,2000,(05)

[6]黄培中.南通彩锦绣的发展嬗变综述[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

[7]王建华. 民间刺绣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南通彩锦绣创新之路http://www.ntshys.com/show.aspx?cid=9&id=395&vid=0

[8]王建华. 彩锦绣艺术创新实践的感悟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3 南通工艺美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学田南苑36栋103室 苏ICP备1306346号